解析股市底部和换手率之间的关系
近期沪深两市大盘走势令人无所适从,一会出现阳线,看似行情已启动,导致投资者热血沸腾,尔后却反复阴跌,让人备感困惑,盘中经常演绎先涨后跌的“早出晚归”的一幕。目前上证指数距前期低点2284点仅一步之遥,估值水平也是一再下降,昨天上证指数市盈率已跌到18倍左右,不少股票的市盈率已经跌到8倍以下,一批股票的价格跌破净资产,似乎价值投资已敌不过趋势投资。
目前的点位是否已经可以算底部了吗?大盘会否再次破位下跌?结合沪深股市历史上的底部数据和换手率之间的相互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无论从市场状况还是从换手率的水平看,目前市场无疑已处于底部区域,即使短期内再次下跌,恐怕也只是诱空行情,投资者一定要理性地对待,不要因盲目恐慌乱了自己的阵脚。
一般说来,在市场运行中,判断长周期应以年线作为主要基准,在年线上方运行被认为是牛市,在年线下方运行则被认为是熊市。在关键的历史底部,换手率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笔者以此为依据比较了1993年以来A股市场历史上的几次相对低点时市场换手率的状况,历史底部和换手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某种规律,看看目前的换手和底部是否符合历史大底的条件?
自2008年8月1日以来,沪深两市成交量极为低迷,单日成交金额徘徊在500亿上下,周换手率跌破1%,不及2007年峰值时的六分之一。不少评论根据“地量见低价”的经验认为市场底部已近在眼前,但也有一些经典的投资理论认为市场底部的出现必定伴随着大量的换手,如投资大师科斯托拉尼就说过:“当交易量在不断增加而价格却在下跌时,这时就意味着人们即将看到下一次反弹开始”。在中国A股市场上,到底那种说法更为准确?当前的低换手率是否意味着市场已经见底?现实是历史的不断重演,我们从历史数据出发,尝试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国元证券研究中心统计了从1993年1月8日至2008年8月13日上证指数的周换手率和当时指数的对比和数字,可以看到,市场见底前会有一个换手率逐步走低的阶段,在换手率的放大中,市场到达且走出底部。例如,在1994年7月的市场底部前,换手率迅速萎缩,然后在换手率的爆发中走出底部;在2005年6月的历史性大底前,换手率非常低迷,然后在换手率的温和放大中市场展开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
除了这些历史底部之外,在一些阶段性底部或者说阶段性上涨行情的前夕,换手率先抑后扬的特征也非常明显。例如在1996年1月、1999年5月、1999年12月、2003年5月,指数上涨之前,换手率都出现了V字形走势。根据这些历史经验,观察当前的换手率曲线,可以发现换手率仍然处于下跌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放大的迹象,因此,要确定市场底部恐怕为时过早。
既然历史告诉我们在一波上涨行情的初始阶段基本上都会出现换手率放大的迹象,现在就不妨耐心等待换手率放大的那一刻。换手率放大后再入市有可能会损失反弹初期的一些涨幅,但能抓住一波上涨行情的绝大部分,如果在换手率持续低迷阶段贸然入市,虽然可能有一定的成功概率,但风险很大,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低迷的换手率和市场的下跌究竟会持续多久。
至于具体应在换手率为多少时入市,我们不妨回顾一下2005年的底部。在2005年5月-6月,周平均换手率低至0.75%,在6月第一周换手率突然爆发,达到2%,正是在这一周,股指到达最低的998点。2005年下半年,虽然也有若干周的换手率低于1%,但大体上稳定在1%以上,平均换手率为1.33%。反观当前市场,2008年8月13日这一周的换手率为0.96%,这是本轮牛市以来换手率第二次低于1%(第一次为2008年6月6日这一周),从2005年的历史经验看,市场应该还会在较低的换手率上徘徊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指数不会出现反弹,待换手率突破2%时,才能确立反弹的趋势,那时进场比较稳妥。所以,目前期待市场出现大幅反弹从历史规律来讲是不太可能的。
与“地量见低价”相对应,“天量见天价”也是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它的意思是说换手率奇高的位置往往是行情的阶段性顶部。这种说法对于个股来说或许是对的,但对于大盘来说情况并非如此。无论是在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的本轮牛市顶部,还是上一轮牛市的顶点附近,换手率都呈现逐步萎缩的情况。大盘在向顶部上涨的过程中,换手率的确会出现天量,但在攀升至顶部的最后一段,换手率是快速下降的,“天价”实际上对应的是“缩量”。故而,日后反弹真正来临之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在大盘上涨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换手率高企后又快速下降、指数持续攀高的情形,投资者要提高警惕,这也许不是真正的历史大底,仅是超跌反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