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反转类个股主要有哪三种类型
盘点困境反转股的三种类型
困境主要有三种:
(1)行业顺境,但个股营收与利润增长达不到预期,所导致的猜疑困境
行业仍在成长,但是,优秀的龙头企业却因为一些意外因素,而暂时放缓了增长步伐,营收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不太严重的负增长),而利润增长幅度更是大幅下滑,远远低于行业分析师的预期,让分析者认为企业出现了严重问题,发展遇到瓶颈,业绩造假,前景困难,导致股价暴跌。
比如说数字城管行业的龙头企业——数字政通,2008年到2010年连续三年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长,而到2011年,营业收入增幅放缓,只有26.46%,净利润增速更是下滑到只有3.75%,尽管公司解释称,因地方政府换届选举,所以导致暂时订单不如预期,可是市场却认为这个企业的成长前景到头了,估值立刻被打到非常低。而到了2012年,公司很快就恢复了高增长,股价又大幅反弹。
对于这种困境机会,需要对行业的发展阶段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如果仍处在行业成长期,那么这种反转就比较快,一般来说半年或一年就会反转;如果判断错了,是行业遇到成长阵痛,那么反转时间就会比较长,可能会长达两三年,这个时候能够保护交易者的,就是足够低的股价了。
(2)行业遭遇的整体困境
行业遇到困境的话,通常是各种因素长期积累所致,与经济背景有关,它的危机爆发形式多样,给行内的众多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反转用时较长,通常得两三年以上,这期间,政府调控的主导作用很关键,反转时机主要看政府的救援意愿与实际投入。
比如说,2008年乳业爆出三聚氰胺事件,整个行业的知名企业如伊利、蒙牛等,基本上无一幸免,因处理问题牛奶,导致大部分乳业公司都被st,股价暴跌,市场甚至谣传所有乳业公司都会倒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机构一方面加强管理,一方面对乳业采取了扶持态度,所以,整个乳业恢复得很快,只用一两年时间就恢复了,而伊利则开始了十倍上涨之旅。
又比如说,2011年高铁爆出了“7·23动车追尾事件”,本来一直很兴旺的高铁建设立刻受到影响,政府也改变了支持立场,延缓了高铁建设,多个大型项目停建,导致整个高铁板块由景气转向萧条,一直到2013年,虽然建设投入有所恢复,但是,高铁概念股却大多欲振无力,只有佳讯飞鸿这样的领头羊开始了反转。
再比如说,2013年白酒塑化剂事件,很多高端白酒,包括茅台、五粮液都出现了塑化剂问题,虽然其实质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因为整个行业已经到达繁荣末期,且政策调控是要打击公务消费与奢侈之风的,所以,以这个事件为契机,并在多种负面因素影响之,整个酒业都进入深度调整期,两三年都很难缓得过气来。
对于这种困境机会,既要看行业的发展阶段,更要看行业与国计民生的关联程度,比如说乳业,虽然已比较成熟,但是,老百姓平时都经常要喝,不赶紧施救是不行的,所以,加强管理后,很快就能反转,机会把握得时间要早一些,类似的例子还有双汇的2011年瘦肉精事件,只是影响没有那么大而已。而对于白酒,少喝一些也不会死人;高铁,延缓点建设,最多就是买火车票挤死人而已,政策救急的迫切感就很少,反转时间就很长,机会的把握就得拖长些时间。
(3)个股困境,主打产品被灭
最惨的是行业欣欣向荣,自己的主打产品却完蛋了,这是极度悲催的。一般来说,我们选择好企业,是要特别强调那些专注于自己主打产品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很多时候不是专心致志就一定有回报的,更糟糕的是,主业被灭后,原来的技能积累与相关资源也都没有了,想要转型或复苏都非常的困难。
比如说沃华医药,主打产品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成药——心可舒片。但是2010年国家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制度,而心可舒未能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导致当年巨亏近亿元,虽然在2012年开始进入增补目录,但是,之前的阵痛仍在,到2013年,净利润仍未实现恢复增长。
又比说康芝药业,主打产品原来是瑞芝清(尼美舒利颗粒),但是,尼美舒利2010年在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上受到专家质疑,2011年2月14日,媒体报道后,尼美舒利一度被称为“夺命退烧药”。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修改尼美舒利说明书,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对康芝药业造成沉重打击,当年营收与净利润都大幅下滑,陷入经营困境,到2013年才慢慢摆脱该事件的影响。
对于这种困境机会,要看行业属性和企业质地,相对而言,在医药、消费行业等有长远前景的行业里,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现金较多的,管理比较规范的,就能活得下来,还有转折机会。而一些民营企业,没有现代管理制度,负债又高,那就很容易彻底覆灭,比如说当年的傻子瓜子,就是管理混乱,欠钱太多,自己毁了自己的。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如果落难江湖,一分钱也能难倒英雄汉。
总体而言,困境还有多种表现形式,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危机,度不过去就是毁灭,度过去了就是新生。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对于交易者而言,在控制好价格风险的前提下,选择那些有较强抗灾能力的好行业中的好企业,危机往往是最好、最安全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