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应该如何解读股神巴菲特
如果说过往绝大多数与巴菲特有关的书都是旁人对巴氏的二手研究与解读,那么这一本信件选集应该算是第一手原汁原味的巴菲特自我陈述。那些早在坊间传扬许久的巴菲特的神奇故事,现在听当事人以第一人称波澜不惊地陈述出来,比起看新闻报道或者第三者角度的叙述,更容易让人动容什么样的人可以连续30年坚持给同一收件人写信,即便每年只写一封;当收件人的数亿计资财都交在写信人手中任其打理时,这些信件中将会写些什么?
对于正在迈入资本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沃伦·巴菲特是一个日益变得家喻户晓的美国人名字,正如迈克尔·乔丹、ladygaga,或者任何一位美国总统此前所经历的那样。所不同的是,在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人群中,巴菲特始终拥有着极为正面的形象,尽管他也有着几段颇为“传奇”的婚姻爱情经历,但他从未被媒体或大众娱乐化过。
某种程度上,巴菲特受到的这种特殊礼遇与他在投资界数十年如一日的稳健形象有关——不同于“大鳄”索罗斯对于市场短期趋势的强调,巴菲特一直看重价值与价格之间的长期相关性——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价值投资派”,正是奉此公为鼻祖。相比起索罗斯热衷于由市场短期剧烈变动带来高额回报(他甚至不惜纠集多方势力“围攻”一国政府,以人为实现这种剧烈变动),巴菲特更愿意以稳健、甚至趋于保守的步调,选择获取长期丰厚的复合收益——当某种看起来不起眼的收益率,比如每年20%,或者10%,以10年、20年,甚至长达30多年的跨度实现复合增长时,这种收益将变得极为巨大、甚至可怕。
对于巴氏的这种价值投资理念,市面上有着诸多研究探索的读物,但巴菲特自己究竟是如何阐述他对投资的理解的呢?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终身学习学院的法理查德·J·康诺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巴菲特每年都会给他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持有人写一封,总结这一年的投资得失,交流那些股东们最想知道的东西。这些文字会随着公司年报一起出现,从1977年延续至今。康诺斯从这几十封信件中精心选出了一些,按照不同的主题重新进行了编排,于是,便有了一本据说巴菲特自己评价为“比迄今已有的关于巴菲特的传记都要好”的印刷物——《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管理篇)》。
如果说过往绝大多数与巴菲特有关的书都是旁人对巴氏的二手研究与解读,那么这一本信件选集应该算是第一手原汁原味的巴菲特自我陈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巴菲特在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这艘金融界航母的几十年间,对公司运营各个方面的亲身感悟与总结——他近乎返璞归真的投资原则、他选择并购企业时的简洁策略、他从商务实践中意识到的但在商学院课堂上却从未学到的神奇规律。
康诺斯精选的这10余万字涵盖了十八个不同的主题:大到对股东的定位、公司文化创造、董事会运作、经理人管理,小到个人时间管理、个人投资建议;既有如风险评估、薪酬管理这样的策略介绍,也有像GIECO、通用再保险等企业并购的具体实例描述。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早在坊间传扬许久的巴菲特买下这个那个企业的神奇故事,现在听当事人以第一人称波澜不惊地陈述出来,比起看新闻报道或者第三者角度的叙述,更容易让人动容——虽然这种陈述主要面向公司的股东,因而主要是在描述事件而非情感。
另外亦有主题是关于“股神”所犯的错误、所遭遇的危机。巴菲特对于那些为公司及股东带来了损失的事件毫不讳言,包括所罗门公司几乎遭遇破产危机的事件。其实这也符合他反复宣称的观点:“造成公司亏钱,我可以原谅;造成公司名声丝毫的损伤,别怪我无情。”在这些章节中,他阐述的过程和分析都是客观的。毫无疑问,这些内容给阅读者带来的获益与价值丝毫不比那些成功与辉煌故事来得少,从一定程度看,甚至更深刻。
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文字都是给股东的,所以总体上,它们其实有一个共同目的——让这些人把握着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的手攥得更紧。自然,只有股东们被打动,这一目的才更容易实现。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巴菲特做得出色。如果你愿意稍微多花一点点心思留意巴菲特的表达过程,你可能会在如何吸引和打动听众方面有所领悟:他在提到年报解读时选择的切入点、他在解释为什么公司利益可以从根本上被保障时提到的数字、他插入幽默的时机、复述观点时选择的段落,无不包含着智慧。
尤其是对于那些重大不利事件的叙述,更是将这种智慧发挥到淋漓。所罗门公司危机是全书中非常精彩的一段内容,你可以欣赏到巴菲特是怎样向股东们讲述这场突如其来的商业危机与公关危机,在什么时候描述,什么时候解释,哪里铿锵坚决,哪里低调含蓄,转折放在什么地方,叙述的先后顺序如何安排,读起来很是过瘾。
最为神奇的是,即使你意识到这些表述都是某种策略需求,也不会影响到你对策略背后的诚意的感知,你会愿意相信,你的钱放在他手中会得到合理的对待——当然前提是你是一名投资者而非投机者。也可能,这些要在你读第二遍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其实我就是这样。大概这也正好说明,这本书和那些翻完一遍就可以毫不犹豫扔到床脚的快速读物绝不是一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