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关于阅读上市公司财报的一些基础知识

  关于阅读上市公司财报的一些基础知识

  1)有个可爱的问题,放在开头,让开始轻松一点。有朋友问,老唐啊,你上次说「资产负债表的右边是钱的来源,左边是钱的去处」。可是我手上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左右啊!——是的,有时候,纸不够宽,会计就把左改为上,右改为下,从「资产总计」那一行切断,下面的部分就算是右边——严肃点,不要笑那么夸张好吧啦!

  2)企业有时候会买些股票、债券、基金什么的。买它们简单,买了之后,把他们放在资产负债表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里却有讲究(债券还可选择放进「持有至到期投资」里)。为何放这里而不放那里,管理层负责决定,理由颇多,复杂又无聊。咱不去管它,牢记一点,放进去就不能随便改。改动一般有鬼,发现就要高度警惕,搞清楚原因和目的。顺带说一句,除非是政府有了新龟腚,否则公司的任何会计政策变化,都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搞懂它为何要变,变动会造成什么影响。

  3)如果放在「交易性金融资产」里,它们的价格变动,要算企业当期利润或亏损(无论卖没卖),会直接影响企业当期净利润。不过,里面如果有未上市股票,或者无交易商业票据,稍微麻烦点。通常,要么按照董事会批准的某估值模型算差价,要么就按照成本计价了。

  4)一般来说,企业利润的形成,要靠企业对外交易形成。没有交易,而使利润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两种:一是上条说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变动导致;二是汇率波动,导致持有的外汇价值波动,影响当期净利润。

  5)如果股债基放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里,其价格变动,不影响利润表,而是计入资本公积,影响股东权益表数据。也就是说,价格变动带来的利润或亏损,不影响当期净利润,但会增加或减少净资产。

  6)商誉,是收购其他企业时,成交价和被收购对象的账面净资产的差额。2007年之前,是按照无形资产的政策,年年摊销。2007年之后的新会计政策,不要求摊销,但要求每年估算是否减值了。

  7)谈白酒企业的市净率PB时,说到这些企业的PB看上去很高,实际上只是因为账面低估了净资产。假设股东们把企业按照当前市值卖出去,再瞬间原价买回,企业价值没发生任何变化,而净资产立刻暴涨,PB变成1倍。

  8)商誉,是个奇妙而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如果一家企业没有被收购过,它的商誉,并不出现在报表里,但它又实实在在是企业得以盈利的重要资源。巴菲特这么评价商誉:“直接和间接的企业分析经验,使我现在特别倾向于那些拥有金额很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商誉,却对有形资产需求很少的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商誉是一份不断创造丰厚回报的大礼“。

  9)应收票据,分为两种: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商业票据相当于是标准化的欠条,表示没其他纠纷好扯,承诺到日子立马付款。商业票据的价值,因出票企业信用不同而差距巨大。而银行票据,可以看成打折的现金。愿意等,到期收到足额现金。不愿意等,给个折扣(贴现率),银行马上给你现金。有些企业,也直接把票据当钱使,支付给自己的供应商。

  10)因为票据可以贴现,所以就有了交易市场。正常情况下,持票人将持有的票据贴现给银行,银行也有利可图。但这项业务做大了也可能影响银行自身的资金头寸,于是便会拿些贴了现的票据再出售。其他资金头寸充裕的银行,会到票据市场上去买票。所以,票据业务是银行较大的一块业务。而普通公司如果利用大量闲置资金去从事票据业务,就有点不太正常。所以如果一家企业报表里的应收票据大到与正常经营不匹配,那就需要报以警惕。

  11)应收账款,就是俗语说的欠账。其他人或企业欠本公司的钱。通常是因为赊销而形成的(其他应收款项目,通常是由销售之外的其他原因形成的)。应收账款,会按照不同欠账的时间,计提坏账准备。计提规则在报表的会计政策里有介绍。一般来说,五年没收到的欠账,财务上就归零了。如果后来意外的又收回来了,会重新算成一笔收入。显而易见,应收账款栏目是造假的重要通道。但凡要夸大营业收入,手头又没有足够现金折腾的,多会放在应收账款里。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很大的企业,最好持高度警惕态度。

  12)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有点拗口,老唐分几条说。刚接触的朋友,需要慢慢想一下。递延所得税指的是公司自己算的税额,和税务局认定的税额之间的差异。公司算的税,比税务局要收的税额小的,差额部分是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公司认为自己提前预付给税务局的钱。相反,公司算的税,比税务局要收的税额大的,差额部分叫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公司认为自己欠税务局的。这个差额,有些是永久性的,会一直摆在帐上。有些是暂时性的,可以在未来年份冲抵。

  13)当公司算的税,小于税务局认定的税额,按谁的数字缴税呢?当然是按税务局的数字缴,你敢说个不字咩?虽然你说了也不会挨打,但税务局只当听蛐蛐叫(笑)。两者的差额部分,报表上就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

  14)为何会出现税务局认为公司应该多缴税的情况呢?主要有几种情况:1。有些费用,虽然公司实际支出或提列了,但税务局根据政策法规,不认,这会导致多缴税。例如超过一定额度的招待费、广告费、折旧、罚款、慈善捐款什么的;2。有些公司本期一次性支出的费用,但按照税务局规定只能在以后分批扣除的费用,例如坏账准备、修理和保修费用等,会导致多缴税;3。有些收入,被税务局认定为本期收入,但按照公司财务政策,需要在下期才报告的,也会导致多缴税。这些情况都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中第1类,会是永久性差异,2、3类,则是可以在以后冲抵的临时性差异。

  15)当税务局认定的税款,小于公司自己报表计算的税款,按谁的数字缴税呢?当然还是听政府的,按照税务局数字缴。这部分差额,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16)为什么会有税务局算的税款反而少的情况呢?也分几种情况:1。有些费用(例如研发费用),按照公司会计政策分摊在多年里,但根据税务制度,却可以在当年全额税前抵扣;2。某些被公司计入本期的收入,税务局认为可以分为几期纳税;3。国家有时为了鼓励某些行业,允许某些行业的某些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折旧,而公司报表上可能是按照直线折旧法折的,因而,税务局认定的费用,就可能比公司算的大,从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加速折旧和直线折旧的名词解释,请自行百度)

  17)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讲了五条,看懂了吗?看懂了的话,老唐问一句,对股东而言,是该喜欢递延所得税资产,还是递延所得税负债?答:资产多好啊,谁会喜欢负债?错了。递延所得税负债,意味着少缴税或推迟缴税,相当于公司得到一笔外财或一笔无息贷款,是对股东有利的事情。不过,没看懂也没关系,影响不是很大——看完前面令人头痛的五条,然后看见这句话,会不会犹如挥刀自宫后才发现,背面还写着「若不自宫,也能成功」?

  18)从上几条也可看出,费用这东西,对于股东而言,最好是尽可能当期处理了,可以减少或推后公司应纳所得税,相当于获得一笔外财或者无息贷款。但资本市场中,反着来的多。为了利润表好看,许多公司会把费用资本化,也就是把费用列入资产负债表的「长期待摊费用」项目。假装花掉的费用,是一笔属于公司的资产。虽然也会符合规则,但经常将大笔费用资本化的企业,尤其是资本化理由很牵强的企业,建议多几分疑问多几分小心。

  19)在建工程,名字一看就知道是啥。但如果一家企业的在建工程,老是处于在建状态,迟迟不转化为固定资产,通常有鬼。因为一旦转入固定资产,就要开始计提折旧,会降低当年企业报表利润。不转,省了这笔报表上的折旧,会使当期净利润比较好看。而实际上,这个“在建工程”可能已经投入使用很久了。还有更黑的,工程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个偷钱出去的借口,也就没法转固定资产了。这种时候,董事长就在那儿盼啊盼啊:咋就没个地震洪水,或者东突分子来扔个炸弹啥的。好报损失,圆故事啊。

  20)未分配利润,并不意味着都能拿来分配。企业的投入,无外乎股东的本钱,借来的钱和赚来的钱三种。这个未分配利润,是赚来的钱,可能以现金形式存在,可能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形式存在,也可能已经变成房产土地存货什么的了。

  21)职工的工资,会算进营业成本里。而管理层的工资,会算进管理费用里。至于财务费用,数字为正,说明公司有需要付息的债。数字为负,公司没债,还有存款。

  22)现金流量表,有两种编排方法。一种叫直接法,就是我们通常看见的现金流量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类。另一种叫间接法,一般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名目,出现在报表附注里。

  23)间接法是从利润表的净利润开始计算,把净利润计算过程中,已经扣除的,但实际不需要支出现金的折旧摊销和计提准备,加回去。然后再加上出售固定资产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加上存货生产占用的现金,以及应收款和应付款变化带来的现金变化,从而得出经营现金流净额数据。这个数字,和直接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是一致的,只是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角度。至于投资和筹资现金流,一看就懂,没啥可谈的。

  24)最后谈谈会计操纵。会计操纵通常有三种目标,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利润平滑化(纯粹废话,打老唐!)。非上市公司,喜欢利润最小化,目的是少纳税。上市公司,除了更换管理层时,可能大洗澡,使利润最小化以外,通常都倾向于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化。常见的操纵手法有:改变利润确认的时点,变更会计政策,费用资本化,出售资产,计提准备,虚增下期会退回的当期销售,改变合并报表范围等。这个话题比较大,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马丁。弗里德森和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合著的《财务报表分析》第三版。

  25)财报阅读,个人觉得基本上就这么些内容了。之后的工作,就是读财报,分析财报。财报分析,大体会围绕着著名的杜邦分析法进行的。杜邦分析法脱胎于一个公式: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净利润/营业收入x营业收入/总资产x总资产/净资产。其中净利润/营业收入,看的是产品竞争力;营业收入/总资产,看的是管理层营运能力;总资产/净资产,看的是企业财务杠杆。结合企业生意模式,分析清楚产品竞争力,管理层营运能力和财务杠杆,一个企业的优劣势大体也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