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眼光选A股是怎么操作的?
连续不断的阴跌之后,蓝筹股的价格便宜多了。仅仅在半年前,我们追星一般追着买的蓝筹股们,都低下了高昂的头。此时,所有的人心里都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该抄底了?但同时,我们忍不住也在心里衡量着另一个指标:我们的A股够便宜吗?来自招商证券的统计显示,截至上周末,A股滚动市盈率约为33倍,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市盈率为14.9倍,香港恒生国企指数市盈率为17.8倍。市盈率对比摆在这里,我们的A股虽然跌了不少,但还是比别人贵。
此时此景,面对A股,我们有必要做一件事:向股神学习,学习他的经验之谈。做一个假设:假如巴菲特来到A股,他会怎么做?从巴菲特的2008年致股东信中,我们学习到了:何谓伟大的公司、何谓优秀的公司、何谓糟糕的公司。把这三类公司的标准把握清楚,然后我们再来看我们的蓝筹股们,应该就心里有了一杆秤了。
(1)“伟大”的定义:伟大的公司支付非常可观的利息,而且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增长;
(2)“优秀”的定义:优秀的公司如果你不断增加存款的话,利息也会很具吸引力;
(3)“糟糕”的定义:糟糕的公司不但利息令人失望,你还要不断地掏钱来维持这种少得可怜的回报。
这三个定义比较书面,巴菲特又举了几个实例来阐述:
(1)伟大的公司:巴菲特心目中的理想企业原型--旗下的See‘s糖果公司。虽然它所在的盒装巧克力行业很令人扫兴:美国人均消费量极其低而且上升缓慢。但是See’s之所以被称为伟大,是因为:从1972年到现在,巴菲特花了2500万美元来收购See‘s,另外又只花了3200万美元对其进行再投资,当时它的税前收入还不到500万美元,而如今它的税前收入总计已经达到了13.5亿美元(而在美国,一个企业的利润从500万增至8200万美元,需要大约4亿美元的资本投入)。这些收入的全部,除了那3200万美元,全部被输送到伯克希尔,巴菲特用税后的收益来收购其他具有吸引力的企业。See’s的贡献在于“开辟了更多的新财源”,用我们A股的俗话来说就是“成了巴菲特的提款机”。
(2)优秀的公司:例子是旗下的飞安国际公司(FlightSafety)。1996年巴菲特收购飞安国际公司的时候,它的税前年收入为1.11亿美元,在固定资产上的净投资为5.70亿美元。从巴菲特收购那天开始到现在,资产折旧已经达到9.23亿美元。但资本支出已经达到了16.35亿美元,其中的绝大部分是用来配备仍在不断更新型号的飞机模拟器的。巴菲特的固定资产,折旧后总价值为10.79亿美元。2007年的税前收入为2.70亿美元,同1996年相比增加了1.59亿美元。通过追加投资5.09亿美元,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很好了,但对于巴菲特来说显然远逊于See‘s。
(3)糟糕的公司:最差的一种公司是那种发展很快、并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来维持其发展,但利润却少得可怜甚至根本赚不到钱的公司。例子就是巴菲特最不喜欢的航空公司:从第一架飞机诞生那天开始,航空业对资本的贪得无厌就已经注定了。投资者们把大量的钱投入了这个无底洞,吸引他们的利润却有可能永远拿不到。
(4)何谓亏本生意:当然,比糟糕的公司更糟糕的是这笔糟糕买卖:在1993年用价值4.33亿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买下了Dexter,一家制鞋企业。这一次花去的不是4亿美元,而是30.5亿美元。实际上,巴菲特最痛心的是自己居然用一个优秀公司的1.6%--现在的价值则是2200亿--来换一个毫无价值的烂公司。这单生意之所以能成为巴菲特心目中的最糟糕案例,不仅仅是因为买错了,而是因为他出的价不是钱、而是比钱更值钱的股权。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某些A股公司“视增发为无本买卖”的流行思路,这绝对是一记警钟。
看看以上四家公司,学习巴菲特的投资之道,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蓝筹股: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万科、中国石油,以及即将回归的中移动,是不是思路清晰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