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为什么要振兴股市
“十教授建议书”被炒得沸沸扬扬。媒体关心哪个教授的哪个观点。其实建议书的观点和建议都是抛砖引玉。至少有一点我们的意见是统一的,即拉动内需的调控政策必需包括振兴股市,也就必须面对高悬在股市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小非集中减持。
“拉动内需”若忽略股市恐怕是舍近求远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必然影响到出口市场。11月进出口的增速双双下降,预计明年会进一步下降。所以世界银行最近大幅度调低了对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判断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能变为负数。三驾马车之一暂时退出,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就要一手拉动投资,一手拉动消费,以填补出口萎缩带来的“燃料不足”。那么,振兴股市和拉动内需有什么关系呢?从国家决策的层面看似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在“4万亿”的刺激计划中几乎没有涉及股市房市(专题)。这显然是一个政策性偏导,因为它忽视了虚拟经济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在我看来,“十教授建议书”正是针对这一政策性偏颇提出的,有助于提醒相关各方关注股市房市在现代市场体系中的地位,改变当前拉动内需政策背后的理论偏见。
从过去十年的消费增长看,股市房市对社会消费总额的贡献度远远超出任何统计数据所能反映的水平。若把消费群体分为政府消费、城镇消费和乡村消费,这三个主体中谁是主流消费群体?答案是:城镇。在城镇人群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直接或间接地与股市房市发生了关系。我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小康社会,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分化逐步形成。面对通货膨胀的挑战,两个群体的经济行为必然不同:低收入群体的反应是抢购消费品,从而加剧通货膨胀,进而抬高工资水平,这就是经济学描述的工资---价格螺旋;高收入群体却不会因为米价油价的上涨而囤积大米食油,从而进入投资理财市场,把通货膨胀的痛苦变成津津乐道的投资。房子原来只是消费品,但是在房价(专题)上升之后,其投资品的性质逐渐显现。房产投资的财富效应点燃了高收入群体的投资偏好,于是在对不同投资品市场的选择之中,人们开始偏好更具流动性的证券投资。在这个群体的投资偏好驱动下,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了股价—房价螺旋。两个螺旋在不同层次拉动消费,带动着社会消费总额的螺旋式上升。所以,从拉动消费的角度看,股市不仅本身刺激消费,而且通过股价—房价螺旋刺激消费,从而直接促进了2007年中国经济的高成长。这正是中国经济在转轨时期发生的经济机制。从创造就业的角度看,工资—价格螺旋会降低企业的利润,所以会弱化企业的投资动机;而股价—房价螺旋会提高企业的资产溢价,从而放大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投资性收益,所以会强化企业的投资动机。由此可见,拉动内需的政策忽略了对股市房市的关注,恐怕是舍近求远,甚至是劳民伤财。
此时激活股市于国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弊
面对2009年经济下滑的严峻挑战,宏观调控的政策基调及时做出了调整,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相继启动,但在具体的资金投向看却似乎方向不明。乱世善求生,救急不救穷。在当前的危急时刻,若把救市的主攻方向定位于扶贫环保和教育卫生,其拉动内需的效应是滞后的,乘数效应的放大倍数是偏低的。所以我们担心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难以实现其迅速拉动内需的政策目标。当然,在扶贫环保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多年欠账是一定要还的,问题在于是否应该在这个时点还欠账?2009年,大小非股票将面临集中减持,国内外经济将继续减速,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难以改善,政府如果不能主动及时地注入流动性,股市仍有可能击穿目前的“情绪性底部”再创新低。1973年的香港股灾就是因为当时英国政府坚持的自由放任政策而使股指最大跌幅达到90%以上,历时长达9年才恢复元气,至今仍然是世界股市跌幅的最高纪录。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应当引以为戒。
“十教授建议书”对于化解大小非的流动性危机提出了若干建议,在法律上是否可以操作还都有待研究。但是用印花税(印花税吧)的收入建立平准基金绝对是没有法律障碍的,因为印花税这个税种的本源就是维护市场秩序,取之于市,用之于市,几乎不需要再做任何论证,而且也不必多此一举,再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近日来,许多业内德高望重的人士都纷纷表态支持设立平准基金的建议,其中包括周正庆和周道炯两位前证监会主席,还有厉以宁教授和银监会前副主席唐双宁董事长。这些专家的意见难道还不足以引起重视吗?以区区2千多亿资金化解2009年大小非集中减持的流动性危机,此时此刻,于国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