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将保持小幅放缓态势
小编为您分析投资将保持小幅放缓态势: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仍延续去年放缓的态势,实际增速出现回升,这主要与投资品价格大幅放缓有关。综合总量和结构特征,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投资增速的放缓既有客观因素,又有调控作用;投资放缓可能导致GDP放缓,但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未来一个时期,投资仍将保持小幅放缓的态势,初步测算,上半年投资名义累计同比增长21%左右,实际增长18%左右。
投资增速放缓
投资名义增速继续放缓,实际增速出现反弹。从名义增速看,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仍延续去年放缓的态势。2012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865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0.9%,较上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4万亿”投资计划实施期间投资平均增速相比下降5.8个百分点。然而,从实际增速看,2012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8.2%,高于2011年全年实际增速1.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也加快0.81个百分点,出现回升态势。名义视角下的减速与实际视角下的回升的矛盾,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减速是理解投资运行的一个关键环节。事实上,二者也有一致之处,即无论名义还是实际,投资增速与过去同期相比均有所放慢。2012年一季度投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较2003-2011年同期均值低9.2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
从中央和地方的投资格局看,今年以来,延续了去年中央投资趋缓,地方投资增长较快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对于投资增长的不同态度和期望,即中央主张投资增长要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而地方则投资热情仍然高涨,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试图“弯道超车”,在经济放缓期,借助投资快速增长实现自身“位势”的提升。
一季度,投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与2000-2011年同期均值(1.68%、39.49%、58.83%)相比,一、二产业投资占比提高(1.85%和44.44%),三产投资占比下降(53.71%),其中二产占比提高主要是制造业,且二产投资有向制造业集中的趋势。
从具体产业看,拉动投资增长的产业主动力仍然是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水利和电力五大行业,2012年一季度,五大行业合计占比为82.6%。具体来看,受政策和环境影响,主要产业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放缓。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明显。
从新开工项目看,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累计同比增长23%,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35.7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8516个,而去年同期值为-13116个。这一指标大幅提速,既有前期低基数因素,同时也可能表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正在陆续上马。进入“十二五”规划第二年后,从投资项目周期看将进入加大投资规模的阶段。
投资放缓整体可控
具体来看,未来投资增长仍处于放缓通道,但放缓程度有限。未来一个时期,有利于投资增长的条件包括:“十二五”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纷纷出台,将带动投资较快增长,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局面将进一步打开;投资项目数据作为先行指标反映投资增长趋势;在外部环境不确定仍然较高的条件下,稳增长成为重要任务,货币政策适时适度放松,对于投资增长将起到推动作用。财政政策积极程度实际上较上年并未下降,中央投资将有所起色;保障房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等。
不利于投资增长的因素有: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坚持,对房地产投资将形成影响;外需放缓,对相当一部分与出口相关制造业投资将产生影响;节能减排进一步强化,随着资源价格不断调整,对于要素价格扭曲的程度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矫正,这将从市场和行政两个层面对高耗能投资形成制约。综合来看,当前投资增长仍然处于放缓通道,但放缓程度有限。上半年投资累计名义增速将继续保持在21%左右,实际投资增长18%。
应该说,当前投资放缓总体符合调控预期,投资放缓整体可控。投资放缓是中央前期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结果,总体符合调控预期。“4万亿”投资计划续建项目也基本结束,政府投资力量较前几年有所下降。此外,危机时期的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当时形成的产能已难以适应国内国外需求放缓甚至低迷的大背景,经济进入周期性调整期,上一轮投资周期基本结束,在缺乏技术进步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下,新一轮投资周期尚未启动。
投资放缓对于经济增长的确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消费相对低迷、出口持续放缓的条件下,投资这驾马车跑得慢,对GDP增速的影响显得更为明显。当前投资放缓尽管有一定客观因素,但符合“十二五”期间“调结构,转方式”的总体战略要求。只有在投资适度放缓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缓解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解决好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部分领域的“跨越式”增长对经济结构的扭曲,处理好投资与消费、投资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国投资增长的总体态势是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与此同时,投资放缓的深度也是总体可控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投资空间仍然存在,政府投资能力也相对充足,“十二五”确定的重大项目也提供了有效的中期保障。所以,不必因为投资增速在短期内出现放缓,就采取过于猛烈的刺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