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央行为何不会开启降息周期

  央行为何不会开启降息周期?央行怎么不会开启降息周期?下面为您介绍央行不会开启降息周期。

  央行时隔两年多再次降息,讨论的重点已经从降息的影响转为央行为何在此时突然降息。甚至有不少分析认为,这次降息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中国就此进入降息周期。

  作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之下的首次降息,确实非常值得仔细玩味。从时点上来看,如果仔细观察,近两个月涉及诸多领域的托底经济政策已经明显更加密集、力度也更大,再加上近期公布的几项经济指标走软,中国政府利用综合手段稳定经济的决心早已可见一斑。因此应该说,在这一时点上启动降息,尽管突然但仍在情理之中。降息,对于“新常态”之下的经济来说,更多的是保证流动性必要宽松的手段,但却不再是反映货币政策趋势的唯一指标。

  由央行的基准利率引导流动性,近些年的中国经济已经适应了利用预期中的利息升降来展开一系列经济活动,大到企业的贷款、大型基建项目,小到个体商户筹措资金、老百姓买房。央行给出的流行性宽松信号虽然一方面明确了资本松紧、增强了市场信心,但是也由此出现了不少利用流动性趋势而形成的真正的“周期问题”,在这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典型的就是产能过剩。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也可以提供佐证,机构分析师的预测报告里,对于降息或者加息的预测出现频度已经明显少于前几年,而预测的重点都是观察宏观政策的逻辑而非具体调整的时点。

  对处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来说,告别以往所形成的“货币政策周期依赖”正是本届政府所力图实现的。因此,仅仅降息就将此说成是“降息周期”,可以说还没有号准中国经济和宏观政策的“脉”。即便此后再有降息,也仅仅是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相机调整,以往连续的、节奏明确的降息或许很难再次出现。

  如果再回到这次降息前,有两件事情显得十分扎眼但又并非偶然:一是长期表现稳定的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突然上涨,另一个是因捆绑政府信用而引起普遍担忧的“城投债”,集中到期的“大限”就是2015年底,也就意味着最多还有一年的时间来处理这些债务。这两件事情的核心词汇就是债务,银行和地方政府都面临着债务风险。

  因此,本次降息,更可以看成是在货币和财政两个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中间,需要找到了一个调节阀门,这也正是过去货币和财政政策中间所缺少的中间通道。

  降息承担起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之间的一个链接功能,货币政策给财政政策提供继续调整提供了十分必要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假设明年的M2仍然控制在13%左右,GDP增速继续回落至7%上下的话,经济增速的回落意味着政策财政赤字的总额度也随之缩小,那么对于财政政策来说,财政要发挥稳定整体经济的作用,其难度会大于今年。

  在既定的宏观政策框架之下,以及未来经济所要承受的考验增加,作为宏观调控两大手段的货币和财政,在各自的空间之内为对方创造空间,也就成为今后宏观政策相互配合的一个重要看点。从这个角度来讲,降息的意义在保持经济稳定之外,也表明未来的宏观政策相互配合的手段会逐渐增多,降息,仅仅是这种配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