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贪婪会带来哪些坏的后果?贪婪的念头是怎么形成的呢?
贪婪带来厄运
投资者很容易因为连续赚钱或者赚了大钱而变得脑洞大开,此时多巴按神经元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刺激冲击大脑其他部分,使得我们期待获得更多收益。如果这项收益是意外之财,多巴胺的刺激效果更为激烈,会让我们不假思索地甘愿为了获利而冒险。这种情绪状态就是贪婪。贪婪加剧了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导致超买,加大了股市泡沫程度。
贪婪似乎和个人智商无关。既然受制于多巴胺的激发,聪明人也难以抗拒贪婪带来的巨大诱感。1995年,约翰。本纳特(JohnBennett,Jr。)主理的新世纪慈善协会(NewEraPhilanthropy)因诈取大学。教会及基金会的一亿多美元而被解散。约翰。本纳特向投资者承诺在6个月之内本金翻番,很快就吸引了产业资本家劳伦斯。洛克菲勒(LaurenceRockefeller)、前美国财长威廉。西蒙(WilliamSimon)和老虎基金的对冲基金经理朱利安●罗伯逊(JulianRoberlson的数百万美元。这些风云人物每个人都可以称得上顶级投资者,无法想象他们为何会上这样低劣的圈套。另外,企业在收购后获得盈利时,以后的收购交易赔钱的几率变大。成功往往刺激企业进行连续收购,统计数据显示这些收购却导致公司股价下跌了2%。商界传奇人物、前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Welch)也承认,收购证券经纪公司KidderPeabody只是因为过去收购一直很成功,而对该公司缺乏了解,最终在这笔投资上通用电气足足损失了十多亿美元。在连续取胜的刺激下,尾状核、伏隔核以及海马体等反射结构依旧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而也就无法迅速对已发生变化的收益模式作出辨别。这表明当投资者陷人贪婪情绪不能自拔时,负责情感的反射中枢取代平时正常运作的分析思维系统进行决策。换言之,投资者得意之下已忘形。
阅读资料
贪婪麻痹症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毫无经验的赌客在最初连续赢钱后的情况进行了实验。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在两堆纸牌之间作出选择:一叠纸牌可以得到大额奖金,但其中也夹杂着几张代表小额损失的纸牌;另一叠可以提供小额回报,但也包括几张代表大额损失的纸牌。不妨把这两堆牌分别称作“热门牌”和“冷门牌”。在实验进行到一半时,研究人员把两堆牌暗中调换了一下,这样,原来的“热门牌”变成了“冷门牌”,原来的“冷门牌”则变成“热门牌”。令人惊奇的是,前面一直赚钱的参与者居然未能发现这个变化。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约翰●奥尔曼(JohnAlman)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此前赢钱最多的玩家,也很难调整自己的选择。似乎他们的纠错能力已经被麻醉,已经完全痴迷于赢钱的状态之中。”
最近,普林斯顿大学的乔纳森。科恩(JonathanCohen)领导了一个研究团队,研究人员给实验对象提供了一系列的选择:两种亚马逊网站的购物券可供他们选。一种金额相对较小,但马上就可以兑现;另一种金额较大,但需等一段时间最典型的情况是当天即可获得的20.28美元购物券,或是一个月后兑现的23.32美元购物券)。研究的结论非常简单,却令人震惊:无论是眼下即可到手的奖励,还是假以时日的回报,前额叶和顶额叶皮层中的思维部位都会被激活。但反射中枢只有你选择即刻到手的奖励时,才会倾力付出,在伏隔核周围和附近部位燃起一团巨火。因此,选择唾手可得的收益,会让你的大脑中喷射出一股延迟回报所无法带来的多巴胺,除非未来的回报大得让你“忘乎所以”。乔纳森。科恩指出;要让这个系统像看到眼前回报那样激动万分,确实需要未来的回报足够诱人,足够巨大。
自信心还有另一个怪癖。任务越艰难,成功的概率就越接近:50%,我们也就越容易对成功过分自信。正因为这样,频繁交易型投资者才比买入持有型投资者更容易出现过度自信问题。如果你的投资只持有几个小时、几天或是几个星期,暂时的结果也许会让你感到心花怒放,就长期而言,频繁交易型投资者即使要实现50%的赚钱概率,也一定要有十足的运气。但像这样难得一见的好运当头,它带给我们的自信是毫无根据的,自然也是无法复制的。经验越多,就越容易过分自信。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曾指出,有些企业高管和专业交易员在股价高涨时实现了巨额收益,而随后的股价暴跌又让他们血本无归,但在以后的交易中,他们]仍旧重蹈覆辙,先赢后输。因为手风正顺的感觉太让人兴奋了,所以,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要学会不去招惹“市场泡沫”,至少也得经历两次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