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政府投资政策?政府的投资方向将主要围绕哪些方面进行?
2013年,支持中国经济过去30年高增长的一些因素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过去的发展战略正面临系统性重估和调整:
(1)拉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三大红利”,即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虽然继续存在,但效应开始衰减;
(2)此前由“投资-出口”这个外循环拉动的高增长不可持续,但要从外循环转为“投资一消费”形成的内循环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这个动力的切换能否顺利,尚需要时间的进一步验证;
(3)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挑战,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面临重估和调整。
总体来看,包括2013年在内的未来若干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7%左右的中速增长期。
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下一个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013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稳健的高质量增长,财政政策仍将保持积极。上半年政府投资的政策空间相对较大,将迎来一波密集的投资潮,下半年随着通胀的反弹,政府的政策空间将逐步缩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以稳健为主。
围绕着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四化”建设,未来政府的投资方向将主要围绕“四化”进行,即城镇化中的保障房、安居工程等房地产项目、农业机械、城市交通、水利建设等板块,新型工业化板块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降耗产业等板块;信息化发展中的现代信息技术板块;农业现代化中的现代农业种业等板块。
一、房地产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中央政府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城镇化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国家安全。
应在中西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值得认真谋划和推进。积极找出有效的办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更好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另外,国内越来越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也需要通过城镇化进程来弥合,而收入差距最大的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城镇化的侧重点应放在中西部。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
在中西部地区,以县城为基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从区域的角度,重庆、武汉、长沙、西安等城市有望成为中西部的核心城市;从类别的角度来看,除了住宅以外,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城市化综合体开发商也将从中受益。除了农民进城以外,建设新市镇是城市化的另一条道路。在农村转变为市镇的过程中,土地价值将大幅提升。
因此,从三类相关收益点来看,与住宅开发相关的房地产公司主要有金科股份,该公司定位于二三四线城市的住宅开发,60%的业务布局在大西南(包括重庆、成都等);与工业地产相关的房地产公司主要有华夏幸福,该公司受益于承接产业转移,属于工业地产,盈利模式独特,锁定业绩高;与商业地产相关的房地产公司主要有南国置业,该公司主要受益于为城镇化服务,区域布局在武汉及湖北二线城市的商业地,商业地产开发、经营能力强。
二、水泥
过去十年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泥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当前中国水泥产量和人均水泥产量均为全球之首。当前,我国共有水泥企业3899家,从业人数超过93万人。2011年我国水泥年产量已经超过20亿吨,最近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74%,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在我国目前投资驱动经济模式下,水泥产量一直处于持续较好的增长态势,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正增长。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才刚超过50%,尚未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我国水泥行业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发展模式,很难以国外水泥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对我国水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只能从我国水泥行业自身的特点出发来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从水泥行业步入高速发展期开始,产能过剩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行业的发展。而从历史情况来看,水泥有效产能利用率在85%以上时水泥行业处于一个相对景气的区间,这说明行业产能过剩程度维持在15%以内并不会对行业的盈利产生较大的压力。长期以来水泥的产能总是大幅高于产量,水泥行业产能供需失衡,产能过剩的情况一直存在,考虑到水泥行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等特点,一般来说存在10%-15%的产能过剩时行业相对景气。
虽然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非常严重,各地区内供给的压力却不尽相同。如东北地区的产量产能比超过了90%,来自于供给端的压力较小,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由于近几年产能增速较快,需求没有跟上供给的增速,导致产量产能比处于较低水平。
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在城镇化率到达70%以前水泥需求的增长将会持续。我国人均水泥年消耗量接近1.6吨,目前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但距离城市化率70%还有较远的距离,从城市化率的角度来考虑,我国水泥需求峰值近期内还不会出现,未来几年内水泥需求的增长还会持续。
从水泥人均累计消费量的角度来考虑,1949年以来我国水泥人均累计消费量已经超过15吨,并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不断增长,虽然现在离美国水泥人均累计消费量20吨还有差距,但是按现在的增长速率发展下去水泥人均累计消费量超过美国是毫无疑问的。
对于我国水泥需求峰值的推测,可以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支撑需求极限和70%城市化率到达需求极限两个角度来进行。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固定率从50%增长到70%区间人均水泥年消耗量增速和30%增长到50%区间的相同,那么当城市化率到达70%时人均水泥年消耗量约为2.6吨,对应的水泥需求极限为33.8亿吨。
基于以上原因,认为在水泥行业需求见顶之前,行业发展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不会长期处于盈利低谷,整个水泥行业仍然会充满机遇。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水泥板块行业龙头企业凭借其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优秀的管理能力,未来成长的稳定性更高,建议重点关注冀东水泥、华新水泥、海螺水泥、天山股份、金隅股份、亚太股份、宁夏建材、祁连山和同力水泥。
对部分位于需求高增长地区的水泥公司也建议重点关注,例如位于西北地区的天山股份和祁连山。另外产品大量销往农村市场,受益于城镇化建设较为明显的同力水泥也建议重点关注。
三、机械
将2000-2012年的12年间按大约4年一个经济周期分成3个经济阶段,在这3个4年的经济阶段中,国内主要经济先导部房地产、汽车的规模实现了快速扩张,并进而带动主要工业领域如机械、电力、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的规模扩张。在2004-2008年的经济周期中,国内经济主导部门房地产和汽车对机械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而在随后的2008-2012年经济周期中,房地产和汽车对机械行业的拉动作用趋弱。
四、农林水利投资
“十二五”水利投资规模大幅增长。此前,水利部已就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的“到2020年完成水利投资达4万亿元”的政策目标形成初步思路,明确到2015年,全国水利投资累计总额将达1.8万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将占20%,相较“十一五”期间的7000亿元,投资规模出现大幅增长,年均增速也由“十一五”期间18%提速到20%以上。
水利建设仍是投资的重点领域。水利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出席,正如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把水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优先保障的领域,推动各项水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防汛抗旱成效显著,水利投入再创新高,水利建设加速推进。”预计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
水利建设进程有望逐渐加快。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有望更为均衡。一方面,水利部将全面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继续完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
另一方面,从2012年1月起,中央财政按20%的比例统筹使用各地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以此有效化解土地出让收益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或将有利于部分区域水利建设的提速。
财政部表示,2012年以来已安排中央投资908.5亿元用于水利建设,较上年增加208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投资方面,可以关注区域水利建设龙头,如安徽水利、钱江水利、粤水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