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什么是老千股?蓝筹股和老千股的区别

  什么是老千股?

  先供股集资,然后,高价“买”资产(自己的,或是同盟的),“做手脚”令公司亏本,包括一些高超的财务技巧,做账技巧,然后又大折让,再供股集资,严重摊薄散户手里的股份。这些老千股的股价不断下跌,而大股东就因为不断向股民“抽水”而发达,当股价跌无可跌时,就不惜合并,消减成本,然后再“抽过水”,令小股东跌入无底深潭。近年很多三、四线小型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管理层,即使有大量闲资也不愿于股价有大量折让的情况下回购公司股份,宁可超高价格收购其他公司股份籍以消耗本身的大量现金。

  老千的赚钱把戏

  这里主要说做空赚钱。一般以为只有上涨庄家才可以赚钱,其实老千们可以做空赚钱的。

  这就是香港许多股票无限制“下跌-合股-下跌-合股”的原因。

  办法是这样的:设股价1元,大股东持股80%,大股东大量卖出股票——股价下跌至0.4元,大股东持股降低到50%。董事会公布0.22元配股。因为大折让,所以有货的散户乱抛,股东也继续抛货,股价大跌,当然也吸引到不少不知情的散户接下落的刀子。于是,股价继续跌跌倒0.2。散户很反感,不会参与配股,因为比市场价低,但是大股东全额参与配股,因为配股的比例往往很高,于是大面积摊薄了散户的股份,大股东捡回80%持股比例,但是1元与0.22元之间的差价就是大股东赚到的钱!

  然后大股东继续这个游戏,大量卖出跌到2分再配股,再50股合一股,股价回到1元。

  熟读历史,对于投资者是有莫大帮助的。A股市场作为新兴市场,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各种类型事件,其实在海外成熟市场都曾发生过,因此熟读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住A股市场未来的投资趋势。根据历史经验和教训,笔者判断,A股市场从现在开始步入以蓝筹股价值投资为主的成熟市场初期。

  我们以港股市场的发展历史作为借鉴,历史上,港股市场曾经也是以庄股投资为主,庄股在港股市场被称作为“老千股”,内地庄股就曾拜“老千股”为师,例如,某家港股壳公司被举牌收购,并被注入内地资产,此时该股极有可能走出时间跨度较长的25度向上倾斜的K线组合图形,这就是标准的“千股”图形。港股历史比A股悠久,因此“老千股”历史也远比庄股悠久,在蓝筹股成为港股市场主流之前,“老千股”投资曾是港股主线,那么“老千股”又是如何获利的呢?

  “老千股”一般不会在财务报表上作假,而是利用港股市场宽松的发行、融资制度派发筹码。其赚钱的方式在于,通过不断拆股、合股,结合二级市场操控,待股价出现大幅下跌后,再通过溢价购买大股东资产,将摊薄的股权重新收到大股东麾下。也就是说,中间的数次配股融得的资金全部流入大股东腰包,此时大股东往往是庄家们的利益共同体,散户则沦为韭菜。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港股市场就像上世纪90年代的A股市场,蓝筹股基本不受投资者青睐,“老千股”即庄股是投资者追逐的主流。直至九龙仓举牌事件发生之后,港股市场才逐步树立起蓝筹股的投资地位。九龙仓举牌事件中,李嘉诚引入包玉刚,随后九龙仓还发生了要约收购举牌,李嘉诚认为九龙仓潜在价值50港元/股,因此以15元/股举牌买入九龙仓,但当时李嘉诚并没有能力再举牌进行要约收购,引入包玉刚实在是多赢之举。虽然李嘉诚以30港元/股将所持九龙仓股票卖给了包玉刚,但同时也溢价从包玉刚手中买入了和记黄埔股票,因此两者其实是换股。包玉刚当时有“弃船上岸”的转型规划,随着出售资产不断筹集资金,最终包玉刚为了获得50%以上的控股权,发起了一次要约收购。要约收购期间,九龙仓股价最高曾达到120港元/股,但最终九龙仓股价仍然回落至50港元/股之下长期徘徊。

  查阅港股历史,九龙仓、和记黄埔事件是蓝筹股时代来临的标志性事件,随后在上世纪90年代的红筹股和h股上市浪潮进一步夯实了蓝筹股的基础。我们再来看自去年以来层出不穷的A股举牌事件,其中既有万科这样的蓝筹股,也有欣泰电气这样的问题股,投资者该如何取舍就一目了然了。蓝筹股是具备潜在资产价值的,就像万科的潜在价值就隐藏在存货中,随着蓝筹股地位崛起和散户投资经验积累,A股市场迈向成熟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