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股票不分红?
中国股市被称为“抽水机”,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上市公司从市场得到的融资额远远超过给予市场的回报。有证据表明,在过去的10年间,A股分红1.95万亿,融资3.15万亿。股民们净贡献1.2万亿。
当然,数据本身并不能说明这一说法的合理与否。因为上市公司少分红或者不分红,完全可以有两个不同的原因:
第一,可以说目前的业务蒸蒸日上,需要扩大再生产,如果再生产的效益好于银行存款的收益,那么为什么现在分红呢?不如投入到新的生产中去获得更多的利润,将来再回报大家。
微软在高速成长的时候也是不分红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它获得大家的认可。有人指责那时的微软是“只圈钱、不分红的抽水机”吗?
第二,也有可能是它根本不打算分红。由于缺乏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管,他们会藏着利润自己慢慢享用,比如中石化的天价吊灯。
也可以一夜之间跑路,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四川长虹,积累了大量的利润不分红,然后在某一天突然全部放账到美国,全被卷跑了。这样的公司才是真正的“抽水机”。
证监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有关领导曾站出来说:我们要加强上市公司的分红力度,从而改变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现状。顿时让人耳目一新,感觉是说到了点子上。
那么对上市公司而言,融资和分红是不是真的那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呢?我们可以拿银行股举个例子。
一个市盈率大约6倍的股票,也就是说,6元钱的股价对应了1元的利润。如果不分红,那么上市公司可以获得每股1元的新增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扩容16.67%。如果分红了呢?这1元钱没有了。
但是股民们将会看到16.67%的分红回报率。相对于一年期存款利率3.5%,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
理论上讲,新资金将会买入这个股票,直到它的股价上升到30元,因为这样它的分红回报率才会回到正常的3.5%水平。
到那个时候,上市公司真的需要扩大再生产,也只需要扩容3.3%,就可以获得1元钱的新增资本了。
这样,通过分红,上市公司和股民都能够获得好处,实现双赢。我们可以“既重分红而又重融资”,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
那么这个好处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因为新资本的加入。正因为我们的上市公司注重了投资回报,新的资本才敢于加入。让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本意不就是让资本流入到高回报的行业吗?
所以,加强分红力度的确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股市“重题材不重分红”的现状。因为股民也是迫不得已,真正的分红实在少到不能吸引资金参与的程度。
但是具体到某个上市公司愿不愿意分红,还是需要结合实际经营情况,只有权衡了分红和融资的利弊才能判断哪一种分红政策有利。
比如上文银行的例子,如果股价超越了30元,扩容其实不能得到市场的响应,因为回报低于3.5%了。
所以,此时公司不如采取不分红的办法来自我融资,而这样,股价又会由于不分红而下降到合理的水平。这就是市场调节的效应。
对于监管层来讲,证监会并没有价值发现的功能和能力。证监会要管的,不是一个上市公司能够赚多少,而是它有没有欺诈和偷盗行为。
要说一个公司值不值得买入,每个投资者心里都有一杆秤,不会明摆着有赚钱的机会不去赚。一个公司的市盈率很低,或许是因为虽然它的利润很高,但是从来不分红。
利润是账面上的数字,驴鼻子上面挂着的胡萝卜,看得见却永远吃不到。投资者火眼金睛,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买也罢。
比如上文提到的大牛股四川长虹。我们的蓝筹股如果都是这样的高利润公司,我们买入它又图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说:好,也许中国的蓝筹股是不值得买入,但是我们的垃圾股就值得买入吗?现在投资者追捧的中小股,很多连蓝筹股的分红水平也没有达到。
股票作为一种投资品,本来就具备分红回报和投机性价格差这两个特征。
如果我们的股市足够小,那么社会中的风险爱好型投资者已经足够来满足它的融资需求,它就没有动力给出一张价格为负数的门票,也就是分红。
相反,它不仅不分红,还会让投资者平均亏损一点。这就像是一张价格为正数的门票,投资者并不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