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深港通的启动,有何战略意义?
启动深港通折射了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定力和决心。从经贸开放到金融开放,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命题之一。尽管深港通的财富效应短期内难以充分发挥,但并不能就此低估其启动的战略意义。
首先,深港通赋予了国际投资者更广阔的投资渠道,由此也提高了未来A股被纳入明晟(MSCI)地区指数的概率。
一旦加入MSCI指数,中国股市就有了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的平台,这种融合不仅包括数以千亿美元的境外投资者资金可能成为A股的增量资金,还意味着国际资本市场运行和管理模式的正式引进。这正是A股制度建设理应借鉴的外部经验。
其次,在中国存在资金流出压力的情况下启动深港通,反映了决策层对资本项目管理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许多人担心,资本项目的放开,可能加速资金外流,导致国内出现资产荒。而相关研究表明,短期的跨境资本流动对于大国的市场冲击力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外汇富裕国。从资本市场开放还是从利率市场化开放,或者并行,什么样的开放次序都不会导致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失控。何况,每日投资额度限制增加了资本项目开放的安全系数。
再次,深港通和沪港通一道,发出了通过香港通往国际大舞台的强烈信号。
这既有助于明确香港的战略定位,也有助于上海、深圳、香港三地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激活沉淀在香港的离岸人民币资金发挥作用。而沪、深、港三地的资本市场融合,实则还涉及离岸人民币的交易、结算、信用保证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课题。三地经验的累积,对于未来的沪伦通以及其他国际资本市场的开拓,具有试验田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启动深港通折射了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定力和决心。
从经贸开放到金融开放,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命题之一。即使国际环境变数增大,这一战略也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就不可能熟悉国际金融规则,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成为国际金融秩序的实质参与者和建设者。仅仅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固步自封,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的贬值风险更大。深港通的启动,表明了资本项目开放的决心和有序性——既不冒险也不停滞,正是恰当的节奏。
从2014年9月中国证监会明确表示在沪港通试点取得经验基础上,支持深港两地交易所进一步加强合作,到2016年8月16日深港通正式启动,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如此快的节奏,本身就反映了金融开放的推进速度。
深港通启动的这一步,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步,是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融合的一步,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步。这一步或许不那么醒目,财富效应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资本市场乃至金融市场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信号,却强烈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