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股权质押到底是利空还是利好?

  股权质押到底是利空还是利好?有媒体从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发现,已经有387家上市公司的526个大股东质押率达到100%,460家上市公司的846个大股东质押率超过90%,一旦股价出现暴跌,意味着有超过800多个大老板只有坐等救世主的出现。

  对于这些大老板来说,风险是什么?就是暴跌到一定程度,质押股份被强平。“赤条条来,赤条条去”。

  股权质押:

  常态化融资手段,属于中性概念

  据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共计有1273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质押。而从上月初至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49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权质押公告,数量激增。行业分布上,股权质押市值占总质押比例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医药生物、房地产、化工、传媒、机械设备,分别占比达10%、8%、8%、6%和6%。质押市值占标的总市值和行业总市值比例排名前五的行业均是综合、休闲服务、房地产、纺织服装、传媒。

  股权质押规模化,如何看待其中投资风险呢?

  如果要通俗的解释股权质押,她就是股东将股权当作“抵押品”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对于上市公司股东来说,融入资金的用途多种多样,如个人需求、担保、投资、偿债,甚至用于举牌。

  所以,股权质押在A股市场上是一个常态化的融资手段,由于其特性,一般在牛市的时候股权质押的情况增多,因为股票值钱。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权质押是个中性的概念,并不代表直接的利好或者利空,如果是融入资金用于公司的发展建设,则可以看做是利好。而在市场大幅下跌,股价重挫的时候,它也有可能变成一个利空。

  其实,从历史的情况来看,出现被平仓的风险是比较少的,一般来说,在股价跌破股权质押警戒线后,融资人如果不愿意被平仓,一般有三种选择:追加抵押证券、追加抵押现金以及赎回质押股权。除此之外,部分上市公司还会选择一种“擦边球”式的自救路线,也就是让自家公司股票进行紧急停牌,使其能够在账面价值止跌回升后,能够减小补仓压力。面对股权质押危机,上市公司“自救”态度通常都是比较积极的,他们比散户投资者们更着急。

  风险也不要忽略,

  大股东不断“兜底”

  不过,股权质押的风险也不由得忽略。如最近连续下挫的第一创业,属于次新股,大批量的限售股解禁,是冲击公司股价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作为次新股,第一创业的估值水平明显高于同行业公司,加剧了这种套现的压力。而因为股价下跌,出现的股权质押风险也转化成了助推公司股价下跌的一个因素。

  在今年3月后股市调整过程中,出现了触碰平仓线的公司,为了防止被强平或公司易主的情况发生,涉及股权质押“雷区”的上市公司纷纷通过补充质押、停牌、持续增持等手段自救。大股东也开展了多项措施试图避免爆仓,补充质押作为应对爆仓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几个月来数量急剧攀升。

  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大股东增持与大股东号召员工的“兜底式”增持不断涌现。当然,“兜底式”增持的一个背景是,许多公司的大股东已面临“无股再押”的窘境。有市场人士坦言,大股东的“兜底”承诺丝毫不减少股票投资风险。“虽然大股东作出了‘兜底’承诺,但这个‘兜底’只是对上市公司员工的增持进行‘兜底’,并不是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进行‘兜底’。更为重要的是,“兜底式”增持究竟能不能维持股价长期稳定仍是未知数。

  目前,监管层也在关注股权质押风险。上交所此前表示,截至5月23日,上交所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待购回余额4231亿元,总体业务履约保障水平较高。虽然个别股票下跌可能导致违约风险,但券商通过要求客户补充质押、提前还款等方式提高履约保障比例,实际违约处置的金额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