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和pre-ipo有什么关系
私募股权投资(PE)是当前全球金融业发展最快、最耀眼的领域,被称作“金融皇冠上的明珠”。
现代PE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创业投资起步。此后随着行业的发展,投资对象和投资方式日益丰富,又出现了成长资本、杠杆收购和夹层投资等。PE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以美国为例,在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以及硅谷的发展过程中,PE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PE萌芽于1995年,主要以外资基金为主。2004年中小板推出后达到第一个顶峰,本土PE也发展起来。2006年中国PE行业陷入短暂盘整,之后随着合伙企业法的修订、A股市场重启IPO,特别是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中国PE行业特别是本土PE获得了迅猛发展,并在2011年达到第二个顶峰。2012年,中国PE发展陡然转向,遭遇“寒冬”,步入洗牌时期。
中国PE发展的一个大背景是传统金融体系相对落后以及由此形成的“两多两难”现象(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国中小企业众多,在其他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对PE的需求可谓饥渴。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民营企业、富裕家庭和个人的闲置资金投资无门,希望通过投资PE,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由此,PE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根据全国人大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8月,中国共有5011家PE机构,从业人员5.9万余人,资金存量1.5万亿元。业界统计,PE基金的数量在1万只左右。
但是,中国PE机构的质量并没有随着数量的增长而相应提升。中国PE行业之前的迅猛发展有相当的“非理性繁荣”成分,2012年遭遇“寒冬”并不意外。虽然行业开始洗牌,但中国PE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PE乱象
中国PE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违背常识的做法,可谓良莠不齐、乱象丛生:
第一,绝大多数PE基金采取pre-IPO模式。所谓pre-IPO模式,是指上市前投资。中国绝大多数PE基金的一个投资标准是企业3年内能否上市,这是目前PE行业遇到“寒冬”的最主要原因。由于过于依赖Pre-IPO模式,中国PE机构投后管理能力、特别是增值服务能力普遍缺失。
第二,把PE基金做成分店。同一家PE机构同时成立多个PE基金,甚至针对同一个行业成立多个基金。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PE的规律,必然会出现各基金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每个基金的投资者是不同的,同一家PE机构如何分配管理人才?能力差一些的人管理的基金对其投资者是否公平?一旦有好项目,让哪个基金投资?对其他没有获得好的投资机会的基金是否公平?
第三,把PE基金做成加盟连锁店。某些PE机构只出所谓的品牌、管理以及1%的出资,然后鼓动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分别出资,全国遍地开花,到处设立一个来亿甚至几千万规模的小基金。例如,某家PE机构采取这种形式管理的基金达数十只,有些PE基金甚至连一个专门的管理人员都没有。这不是笑话吗?
第四,打着PE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必须明确的一点是,非法集资根本就不是PE,打着PE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必须根据已有法律进行严厉打击。但不能够说非法集资利用了PE,就说非法集资是PE造成的,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PE不好或者要控制PE的发展。这好比说犯罪分子利用手机进行诈骗,就说犯罪是由手机造成的,甚至要禁止手机的使用。
应告别Pre-IPO模式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PE基金普遍采取pre-IPO模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在这种模式下,那些不合格的PE机构亦能够甚至更有可能融到LP(有限合伙人)的投资。
LP决定是否投资一只PE基金最关键的判断依据是PE机构——也就是GP(普通合伙人)——的能力,特别是投资判断能力、增值服务能力、灵活退出能力。而在pre-IPO模式下,这一切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