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世纪投机客”乔治·索罗斯,人性积累于市场起伏(2)

  “孤胆狙击手”

  对于委托过索罗斯管理资金的人士,不舍和悲哀写在脸上。

  曾在量子基金工作的德鲁肯米勒表示,索罗斯有着非凡的金融天赋,他非常善于利用资产负债表,还能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充分利用杠杆,但是也能做到弃之不用。“他对工作岗位毫不掺杂情感因素。我认为,这在我们这一行中,这是非常与众不同的性格。”

  而在携手经历了近十年量子基金的成长后,罗杰斯和索罗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分道扬镳,让索罗斯在塑造个人投资风格方面更进一步。总能兴于乱世,是索罗斯流传于世的印象。他在这方面的故事不胜枚举,例如如何追逐风险加大筹码,如何倾注自己的财富来一场“豪赌”。

  在这些事件中,最为盛名的是1992年对英镑的阻击。

  那一年,德国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德国的官方货币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也因此不断攀升。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

  9月16日,索罗斯瞄准时机出场了。他开始大举放空英镑。英国政府无奈宣布提高银行利率并大量购进英镑。然而,这也未能力挽狂澜。当日收市,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一天之内大幅下挫约5%,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低位。此后的一个月内,又再度下挫约20%。

  对英国央行来说,这是一个“黑色星期三”,但索罗斯却从中赚得10多亿美元,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英国媒体因此也给了他一个恶名——“让英格兰银行破产的人”。

  量子基金并未就此打住。在英镑危机爆发5年后,索罗斯将他的目标锁定在了东南亚。1997年的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沉浸在一场资产的盛宴中,对自身经济体制的漏洞并无察觉。索罗斯再次抓住了机会。这起行动被不少人认为是引发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催化剂。甚至有海外媒体将他的形象描述为“能够随心所欲击倒各国政府、且具有主宰宇宙之巨大能量的投机者。”

  此后,索罗斯还因对黄金价格和保健品销售商康宝莱的看法与其他华尔街大鳄陷入“口水战”。在前美国副国务卿、现布鲁金斯学会会长斯特罗布·塔尔博特眼中,索罗斯“喜欢将自己定格为一个局外人士,能够随时进场,包括总统办公室。我过去带他去过几次。但是单单和实权人物打交道并不重要。”

  谏言中国:关注影子银行问题

  尽管辉煌战绩不胜枚举,索罗斯却也曾在中国香港市场“摔跟头”。在1997年大举扫荡东南亚后,索罗斯瞄准香港,准备发动新一轮进攻,并为此准备了大量港币的远期买盘。但不料香港货币当局早有准备,通过发行大量政府债券,抬高了港币利率。

  不过,索罗斯与中国市场之间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2010今年初,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计划在中国香港开设办事处的消息,成为当时的头条。

  而索罗斯本人也多次往来中国,谏言中国经济发展。

  2013年,他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演讲中称,对影子银行实现控制,是中国政府至关重要的任务。

  他说,2012年硬着陆迹象初现,政府命令银行削减贷款,一些问题开始冒头,导致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扩张。由于债务成本超过利润,企业违约风险上升。而大部分资金都来自银行的财富管理和其他部门。影子银行的快速膨胀,与2007年至2008年由美国次贷市场引爆的金融危机,有一些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

  他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刺激投资,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但市场并没有相应扩大。于是,生产(不仅包括出口,还有投资自身)的利润率,都下降了。这就产生了金融问题——它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并且,政府开始限贷惜贷。因此,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公司不得不从准银行市场借钱。在投资的利润率降低的背景下,那种方式的借钱成本会高很多。当它要偿还这些贷款时,也许它会在筹集资金过程碰到一些困难。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类似于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它最终导致了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

  在一些媒体眼中,索罗斯还是一位“欧元信徒”,多次为欧元区前景而担忧。他曾在金融时报撰文称,“欧盟是欧洲国家一个尚未完成的项目。这些国家牺牲了部分主权,以求构建一个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和理想基础上的、日益密切的联盟。这些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多方面遭遇攻击。”

  英国媒体评论称,索罗斯的性格中掺杂着专横、张扬和谦卑。而索罗斯本人甚至对用在他身上的一些夸张描述颇为得意,如“打败英国央行的人”,或是“没有国籍的政治家”。不过,当问及他是否是一位“客串”大思想家的亿万富翁时,他也会聆听、点头,并用一些不客气的形容词来描绘自己和自己的主张。他有时会建议用“傲慢的”这个词,也会主动提议用“令人讨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