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高手—新股的面纱和老股的魅力(一)
(一)新股究竟有何神秘的面纱
为什么1995年度业绩平平的“西藏明珠”众口皆碑、流通股并不是很小的“中山火炬”填权效应如此显著?每轮大行情涨幅的往往是新股板块以及与新股板块有“血缘”关系的半新股板块。但不少人也在新股上“翻船”,从21.70元购入的“厦门厦工”的原始股,“哈岁宝”上市第一天以16元购入的都也饱尝失败之苦。
客观地讲,新股本身就是新生事物,有全新题材的新股势必受到方方面面重视。新旧主力绞尽脑汁设计“开盘价”,股民群体也似乎焕发了活力,但关键所在还不仅仅是新股本身,更是新股对大盘举足轻重的影响;维持现行价格的并非股票内在价值,不要是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而恰恰新股会改变这种关系。
新股既能够带动大势反转,产生中级行情,又能够加速大盘的下跌,这种焦点效应使得每个人都对新股敏感,甚至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上证指数326-1558点正是受了新股的不同冲击所形成的波动。从中可以看出股民对新股的爱之深,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二)新股和老股的不同
1、股本扩张的不同
老股中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包括股本结构不规范(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偏小、有循环的转配股)许多股还带有H股、B股造成大、小股东所处在的利益不同,需要较长的磨合期,这样在中期内难以达到同一的股本扩张。而许多新股由于历史包袱轻,轻装上阵,较小的流通市值和企业规模发展不匹配,故股本扩张反而成了首要任务。
谁都不愿意砸锅卖铁地送股,谁都知道股本扩张是有利有弊的事。一位企业的老总曾发自肺腑地讲道:一送一以后股价从一线股变成二线股,质地从绩优股变成绩平股,企业
的业绩留下巨大的决口,与其说这是一种动力,不如说更是一种深深的压力。所以,有的上市公司尽管公积金雄厚,但却相当吝啬,然而我们从“深发展”的高速成长中得到更深的启发:没有持续的股本扩张,其永远长不大。例如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即使大剂量配股,所筹的资金也不能用在刀刃上,反而不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没有持续的股本扩张,企业的形象也会受损。例如“新世界”已经解放了70元的历史天价,而“第一百货”的历史天价却是可望而不可及。
2、业绩的不同
许多老股虽然也是同行业的杰出代表,但行业的大气候,或者说总体起点不如新
股,造成业绩的绝对值太低,在经济软着陆尚未完成前,相当部分老股的年度税后利润只有0.02-0.06元/股,在经济软着陆完成后,即使业绩增长50%,也只不过0.03-0.09元/股。而新股由于资产重组等优势,量变到质变速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