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逻辑
上世纪70年代,期货、期权真正在美国发展起来并成为主要金融产品,而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情况与我国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中美对比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金融衍生品在当前中国的发展逻辑。
衍生品是合约,本身具有杠杆力,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杠杆力,我们才能把资产同对资产的风险管理剥离开来。如此一来,你不必通过买卖资产这种昂贵的运作来管理资产的风险,你并不是用资产100%的价值来指挥资产,你只是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方法,用一部分价值来指挥它。学会使用这种杠杆力,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期货、期权合约能够给你一个杠杆,将你从资产中剥离出来,你所需要处理的是做好风控。
我们为什么需要衍生品
可以说,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满足了社会的两项需要:
第一,美国经济经过将近30年的高速发展,社会财富大量积累起来,人们面临着如何管理财富,保持既有财富在未来的购买力问题。
第二,因为美元同黄金的脱钩,汇率和利率都开始浮动,金融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人们需要有效的工具来管理这种不确定性。
正是以上两点需要让金融衍生品应运而生,且这两点需要同目前国内的情况都很相似,今天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都需要有期货、期权和掉期这些有国际成熟经验的衍生品来管理资产、管理风险。
美国经验带来了什么启示
中国有后发优势,通过观察其他市场的发展进程,可以知往鉴今。
首先,美国经过四十多年的长跑得到这样一个观点,零和游戏指的是衍生品交易不是用来赚钱,而是用来交易风险。人们说衍生品交易是零和交易,看的是市场的总体盈利方面、回报方面的零和,这其实恰恰是衍生品市场比其他市场高明的地方。衍生品市场的经济功能本来就不是谋取盈利,而是管理风险,衍生品交易的是风险而不是回报。虽然在衍生品市场中,有人会得到回报,但这种回报同现货市场中的回报不同,它是因为承担风险而得到的回报。
其次,没有风险的概念就没有现代金融的概念,目前中国金融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风险的观念结合到金融运作里。
以借贷利率来说,今天的高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同历史上的高利贷相似,而不是同现代金融中的利率概念相似。在现代金融里,利率应当同贷款风险相关,而不是同你是否有钱相关。风险高的违约的可能性也高,因此利率也高。但在国内,因为银行存款利息是政府担保的,地方政府贷款也是政府担保的,所以上述风险的概念、利率的概念就不存在,而利率的高低就同谁占有储蓄来源相关。假想一下,如果政府明天决定不再对存款利率和地方政府的借贷担保,国内的利率市场会是一个什么局面。面临这样的不确定性,你怎么管理你的资产?这正是美国的衍生品市场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应当考虑的问题。在美国,如果没有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股市就不会是今天的股市,债市也不会是今天的债市。
再次,市场对金融衍生品的接受,需要有一个风险洗礼的过程。
国内有人对推出衍生品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这很正常。即使在今天的美国,只要市场下跌,还是会有人拿衍生品作替罪羊。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许多人一方面希望享受到市场经济的好处,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的保护永久长存。在很多人心中,股市上涨,“无形的手”就是上帝;股市下跌,政府就应当成为救世主。
所以,要想保住自己的财富,就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其中一条腿是回报,而另一条腿是风险。如果管理财富的人不学会使用衍生品,那就等于少了一条腿,因为你没有方法处理世界上每天都在出现的不确定性。如果你持有像社保基金手里持有的那么多的股票,你能够光靠买进卖出来管理财富吗?就算你对股市在一段时期内的走向有一定的了解,你怎么来锁定回报,或者是管理风险?这就像你买了一幢房子,你知道房产的火灾率是0.25%,你是把房子卖掉以防损失呢,还是花一点钱买个保险?如果买保险,那你就是在使用杠杆力,在零和游戏的基础上交易衍生品。衍生品交易的保险金并不增加你的房产价值,但是却为你管理了火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