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什么是差异化竞争?差异化竞争的标志是什么?

  差异化竞争

  对品质的判断,第二个要注意的是差异化竟争和同质化竞争的区别。为什么钢铁业赚不到钱?因为提供的是同质化产品。为什么航空业在国外长期赚不到钱(在国内可以赚钱,因为大的只有3家,而美国有多家)?因为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差别产品(当然细究之下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例如航空公司的历史安全纪录、机型等)。为什么白酒好赚钱?因为它是一个差异化的产品。可口可乐好赚钱,也因为它是一个差异化产品。

  差异化的第一个标志是品牌。

  品牌也要进行区分,有的品牌只有知名度,没有美誉度。中国有很多品牌,但真正有美誉度的品牌不多。一个品牌的产品如果是用来请客送礼的就特别好,因为有个面子问题。请客送礼的东西是越贵越买的,在家里自己用的东西就不是越贵越买的。最近服装股和家纺股跌得一样惨,但其实服装还是比家纺要好。当然家纺的格局比服装好,家纺就只有三家慢慢脱颖而出了,服装竟争更激烈。但是,服装是穿在外面的,有个品牌,有个小lgo,消费者就会觉着物有所值。请客送礼或者在外面可以炫耀的产品更有定价权。所以说,差异化、定价权的一个来源是品牌,而且最好是请客送礼的品牌

  差异化的第二个标志是有回头客,即用户黏度高。

  少量多次的购买是最好的。我不太喜欢靠大订单的企业,今年有大订单,可能明年后年就没有了。

  差异化的第三个标志是单价不要太高。

  单价高的商品,消费者对价格较敏感,相反,单价低是个优势,卖家容易有定价权,比如口香糖,因为单价低,消费者对价格差异不敏感,它的定价权就比汽车定价权要高。汽车的品牌还是有一点用的:同样质量的车,如果有品牌,会卖得贵一点。但它不是决定性的,因为汽车是大宗商品,大家买的时候会慎重,会考虑性价比。全世界市值最大的汽车公司是丰田,而不是宝马和奔驰。可以看到,虽然宝马卖得贵得多,但是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丰田的净利润率超过宝马,说明汽车业更多是靠规模效应和精细化管理,宝马的品牌溢价还不足以带来比丰田更高的利润率。

  差异化的第四个标志是转换成本。

  比如软件,前阵子公司技术部门建议我换一个大屏幕下面带两个小屏幕的新电脑,我没同意,一方面是因为我不愿意有更多的屏幕来关注短期的股价波动,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时间上的转换成本。如果更换医疗使用的设备或耗材,医生就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产品,转换成本就会高一些。转换成本高的产品用户黏性高,定价权就高。

  差异化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提价,提价之后是不是不影响销售。我最近在研究一个小的快速消费品公司,十几倍市盈率,市值也不大,全中国只有四家,市场占有率大概90%。品牌可以,还控制了一些上游资源。但2013年它试着提了13%的价,随后需求一下子跌了20%,于是它又赶紧把价格降回来。这说明它现在不具有定价权。

  差异化的第五个标志是服务网络。

  工程机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只有1~3家,都是赢家通吃,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服务网络。比如如果一辆泵车坏了,工地停工一天就要浪费几十万的成本。所以必须要在几小时之内修好,修不好的话就要赶快拉一台新的来换。这种情况下服务网络就很重要,规模效应就很明显,龙头企业在服务布点上的优势就让后来者很难赶超。

  产品的销售半径小,也是一个优势。比如水泥就比钢铁好,大家都是无差异产品,但水泥可以在某个城市占80%的市场份额。曾经的世界首富,墨西哥的卡洛斯·斯利姆·埃卢(Carlosslimhelu)就是做水泥出身的,当然他也做了很多其他的行业。

  再比如房地产,房地产为什么好赚钱,部分原因就在于销售半径小。东莞的房子没办法搬来和深圳关内的房子竟争。华侨城片区的房子,街这边卖3万一平方米,街对面卖6万,6万一平方米的楼盘卖得比3万平方米的还快,这就体现出开发商品牌的定价权。

  再比如高档手表,高档手表按理说应该是利润率很高的,但这是一个全球性竞争的行业,中国的手表商要和全世界的手表商竞争。而就算是一个只有3个亿的小地产开发商,楼盘只和本区开发的产品竞争就可以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小得多。

  差异化的第六个标志是先发优势。

  好的行业里,领先企业通常有较为明显的先发优势。我比较喜欢买的是龙头,而且是有先发优势的龙头。只要在行业内领先,后面的公司一辈子也追不上,这就是先发优势。俗话说男怕入错行,我们个人在做事业选择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有先发优势的行业。我认为做一个证券分析师就很有先发优势。做10年之后,和新进来的人相比,你的市场影响力、在行业内的人脉、对行业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个好行业。像外国的券商研究所里有60多岁了还在做分析师的人,也做得很快乐。但是,做程序员就不一定是一个好行业,可能3年就需要学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除非你转型做产品经理。中国的很多行业就是这样,总是有后浪不断去推前浪,最后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这样的行业就很难受。

  其实现在炒的这些创业板公司,大多没有这种先发优势。当然其中有一小部分是有核心竟争力的,也出了一些很好的成长股,但是很多公司拿订单的核心还是靠便宜。

  再过5年,中国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制造业被外包到越南、印度等国家。中国这几年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保成本上升很快,再加上汇率升值,我们的成本优势已经完全丧失了。10年以前,我们的人工是墨西哥的110,现在我们是他们的7%,基本上是同一个量级的,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10年以前跨国公司可以把美国的产能转移到大陆来,10年以后一样可以转移到越南等国家去。不过短期内还转移不动,因为总成本价差还不够大。现在的价差只有10%或20%,而且拆旧厂建新厂还有固定成本的问题。但是到下一代技术,特别是对那些技术变化快的(比如iPhone3零配件的产能到了iPhone8),可能一点用处也没有了(iPhone8可能就要用新的技术了)。我比较讲究先发优势,在行业内技术变化太快的行业里,这种先发优势就很难看到。

  尽管美国的科技股是美国过去30年涨得最好的行业,出了不少涨幅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牛股(20世纪90年代雅虎涨了几百倍、思科涨了上千倍),但为什么长期业绩好的投资大师如巴菲特、芒格、索罗斯、彼得·林奇、约翰·内夫(JohnNeff)、杰里米·格兰桑(JeremyGrantham),没有一个爱投科技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行业技术变化太快,先发优势不明显,护城河每3~5年就要重新挖一次,太难把握。

  投资微论

  财务分析许多人对财务分析不屑一顾,但是对季报利润比预期多一分钱还是少一分钱耿耿于怀。其实随便一点会计手段(向渠道压货改变折旧方式存货价值重估、信用销售)都可以轻易地改变每股盈余几分钱。对行业格局的分析和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是“道,财务分析只是”术”,但是后者对前者起着验证和把关的作用。